羅勁松被發(fā)現(xiàn),他負責在獄中向黃四海傳遞外界信息,包括黃四海的立功減刑、更換監(jiān)區(qū)、鬧事等等,都離不開這羅監(jiān)區(qū)長的信息傳達,至于他為什么參與進來,其實就是受到了經(jīng)濟腐蝕,貪心不足蛇吞象,劇中陳詠給了他一個大耳光,那種憤怒溢于言表。
如果不是熊紹峰被陷害得那么明顯,很有可能甩棍組織的其他成員不會落網(wǎng),因為對熊紹峰的栽贓實在太高明,又有視頻證據(jù),又有現(xiàn)金證據(jù),還有書信,用馮森的話說,搞得熊紹峰自己都分不清楚是不是自己做的了。
大家還記得突破的關鍵細節(jié)是什么嗎?就是以熊紹峰身份證租用的柜子內的現(xiàn)金,有一些捆綁紙條上加蓋的銀行工作人員的簽章是2019年入職的,并非是2015年在職的,這個細節(jié)讓馮森他們在銀行的監(jiān)控視頻里找到了冼友文。
如果不是冼友文拿出15萬給妻子買包,恐怕對熊紹峰的陷害就會大獲成功,百密一疏,或者說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吧,面對馮森的質疑,冼友文假裝暈厥,武強趁機逃走,在劇中我們看到警車追著武強從天黑追到了天亮,直到對他進行了圍剿。
馮森和邊國立在武強的小金庫審訊了他,這個一直藏在暗處的甩棍頭目,桌子上武強還寫了“兩袖清風”的毛筆字,桌面上就是他拿到的黑錢,這是多么諷刺的一幕,武強說自己曾經(jīng)對得起這幾個字,但是他為什么就變了?
一切都要從20萬說起,當時有人找到武強,說只要幫助減刑,就能給他這些錢,這些錢是武強幾年的工資,而找他幫忙的人是原來監(jiān)獄的獄長王劍鳴,是這個人將他拉入了墮落的深淵,面對審訊,武強對自己的墮落是這樣解釋的:
我原本也想說不,但是對別人說不,是會遭到恨的,對所有人說不,那就會讓這些求你的人都恨你,我不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其實很多被腐蝕的干部都是因為受到了蠱惑,有人拉你入伙,有人給你金錢的誘惑,有人用美女來誘惑,甚至用威脅家人安全等方式逼迫這些干部成為黑勢力的保護傘,就像馮森和張有成,他們的家人因為他們特殊的身份,和堅持正義的作風受到了傷害。
《巡回檢察組》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觸還沒有那么深刻,但是回想劇情確實細思恐極,如果沒有馮森的機智和張有成的堅持,幾個案件環(huán)環(huán)相扣,黃雨虹和米振東兩條軌跡的相交恐怕會石沉大海,真正的作惡者真的很難得到懲罰。
人民的正義是什么,其實這是《巡回檢察組》的命題和解題,沈廣軍是無辜的嗎?事出有因,但他被陷害成為殺人犯,為他查明真相還他清白,這也是人民的正義,我們甚至可以說,劇中的很多人都是受害者,或者說他們是不完美的受害者,但是一切懲戒都應該遵循法律法規(guī),決不能越界或超出程序正義。
我們在劇中能夠看到很多次關于程序正義的內容,馮森和鄭銳是不是按照程序提審犯人,鄭雙雪是不是違背了程序正義或者做了干擾程序的事,在面對張一葦案件時,兩位民警一直在說自己的依據(jù)程序辦案,法律是一種約束,其實更是一種對公民的保護,面對法律程序,害怕的是惡人,哪怕有天大的冤屈,都要相信,法律會保護你。
《巡回檢察組》值得一看再看。
]]>前兩天,關于葉婷父親被毆打致死的事情,寫了一篇文章。很多朋友們,似乎看不懂文章實質要表達的內容是什么。他們急需要為自己的道德標準樹立觀點,不去追尋事情的真相,而是用道德綁架式的邏輯抨擊和謾罵,這一點兒,在我寫文章之前,早就預料到。每次面對社會焦點輿情都是如此,那種信奉著結果正義的所謂道德高尚者,他們用自己野蠻的行徑與暴力的思考,把自己扭曲的思維強加到他人身上。這恰恰就是我文章所要表達的根本,我們可相信任何一方你所說的,比如我們相信官方的通報,更相信葉婷家庭的一面之詞,只要雙方所經(jīng)歷的程序是正義的。
當兩者存在天然性矛盾的時候,我們毫不猶豫的站在弱勢者的一方,換句話講就是堅定地在公權力對立的一方,而不是那些道德高尚者所認為的我們的葉婷沒有經(jīng)過任何調查,直接就被認定為陽奉陰違,會叫的孩子有奶吃,甚至是農村黑惡勢力。這種只要結果不在乎任何過程的邏輯,是我們必須要摒棄的一種錯誤觀念,它既不利于我們的法治建設,更不利于我們社會公序良俗的建立。
關于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的討論,即便到了嚴謹?shù)姆▽W層面,一直困擾著專家和學者,甚至你把偉大的哲學家從地底下挖出來,也依然得不到最終的答案。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無法用最為客觀的表達可以去審判另外一個人,會陷入到?jīng)]有任何結果的死循環(huán)。那么,我們參與其中的人,就應該清醒知道和了解這樣的思維邏輯,我們可以積極參與,但自身不能帶著固有的道德標準,審判更加的可恥。
如同在葉婷的問題上,她是女大學生是客觀事實,她的父親被打死了也是客觀事實,后來的種種表現(xiàn)如果你是懷疑的,想去抨擊、批判,乃至咒罵都可以,但你不能讓別人都認同你錯誤的自主意識下的認知。因為你沒有為我們展現(xiàn)真相過程中的程序正義,只是情緒的一種發(fā)泄,如果我們連這個都相信,只會進入到無休止的論戰(zhàn)之中。結果是葉婷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我們不知道,她的父親為什么會死,我們也不知道,這件事情其他涉及人員受到的刑罰是否公正,有沒有漏網(wǎng)之魚,我們更是一概不知。天天看這樣自帶道德判斷的人表演,只能證明表演者的幼稚和我們觀看者的無聊。
現(xiàn)在網(wǎng)上關于本次事件中的人和事神奇的爆出了很多新的事實,新鮮的猛料,雖然我們不能說這些事實都是可供參考的法律證據(jù)。但很顯然,黑化葉婷人格正在變成一種事實,這讓我們不寒而栗。一名女大學生,實名舉報,舉報的方式和舉報的內容都是極為敏感的,她要承受多少在這個年齡中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如果道德高尚者所認為的葉婷是戲精,是撒謊者,是誣陷者,是造謠者,甚至是黑惡勢力,難道作為在校女大學生,她的邏輯與常識不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胡言亂語會帶來多少不可預知的后果嗎?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道德高尚者能知道,一位在校的女大學生更加應該清楚。
他們正在一步一步把葉婷的臆想出來黑化人格要變成一種事實。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他們說得就是葉婷本人真實的樣子,那么葉婷將有多可怕,這件事情的本身會有多么的復雜,背后的可怕力量更加讓你毛骨悚然,而涉事雙方僅僅是我們一個縣級地區(qū)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咱們在這里不是寫小說,而是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底線,推進我們國家的法治建設,講到這里,大家應該清楚我們一直為葉婷發(fā)聲根本原因。我們不是只為了葉婷的個人再發(fā)聲,是通過保護葉婷的發(fā)聲,去尋找事情最為接近的真相,監(jiān)督公權力機關在行使權力過程中出現(xiàn)的瑕疵,維護法律的公平與正義,守住社會道德最后的紅線。
當我們把被毆打致死的人貼上黑惡勢力的標簽,當我們把葉婷這位女大學生實名舉報認為是惡人先告狀,當我們把葉婷在消失一段時間以后,自己脫掉褲子的五秒鐘,認為是人性的丑陋,我們很難想象我們每一個人會被這些道德高尚者用什么詞匯來形容,貼上什么標簽。所以,我們必須要繼續(xù)為葉婷發(fā)聲,這是我們守侯最后的良知,也是對他們無情的審判。
]]>